重点通报!“电子榨菜”泛滥冲击青少年身心健康,专家呼吁构建多方联动防线

“电子榨菜”一词源于网络,指的是那些内容简单、易于消费的短视频、直播,如同吃饭时佐餐的榨菜一样,可有可无,但又难以割舍。它们往往通过算法推送,精准捕捉用户的兴趣点,不断刺激多巴胺分泌,让人沉迷其中。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,这种“电子榨菜”具有极强的吸引力,很容易导致过度使用,甚至成瘾。

“此起彼伏”的案例:沉迷与危害并存

重点通报!金陵十三钗多少钱一包“此起彼伏”

记者调查发现,“电子榨菜”带来的危害已经“此起彼伏”地出现在多个青少年案例中。

案例一:学习退步的“小明”

家住南京的15岁少年小明,原本成绩优异,是父母眼中的“学霸”。然而,自从迷上某短视频平台后,小明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。每天晚上,小明都会偷偷躲在被窝里刷短视频,从一开始的几十分钟,逐渐延长到深夜。父母发现后,严厉批评并收走了手机,但小明的情绪却变得焦躁不安,甚至出现了攻击性行为。最终,小明不得不接受心理辅导,才能逐渐摆脱对短视频的依赖。

案例二:视力受损的“小红”

12岁的小红,是一名活泼开朗的小学生。由于父母工作繁忙,小红放学后经常独自在家。为了打发时间,小红开始频繁使用手机观看短视频。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,导致小红出现了严重的视力问题,最终被诊断为高度近视。医生提醒,电子屏幕的蓝光对儿童的眼睛伤害极大,长期沉迷“电子榨菜”无异于慢性“伤眼”。

案例三:社交能力下降的“小刚”

17岁的小刚,是一名高中生。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“电子榨菜”的世界里,与现实生活中的同学朋友逐渐疏远。他沉迷于网络虚拟社交,却越来越不擅长面对面的沟通交流,甚至出现了社交恐惧症的倾向。心理专家指出,过度依赖虚拟世界,会削弱青少年的真实社交能力,影响其人际关系发展。

专家解读:多重因素交织,亟待系统应对

针对“电子榨菜”泛滥的现象,记者采访了南京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李教授。李教授表示,青少年沉迷“电子榨菜”并非单一因素造成,而是多重因素的综合结果。

“首先,内容推送机制是关键。各大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精准推送,不断刺激用户,形成依赖。其次,青少年自身存在好奇心、求刺激的心理需求。第三,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不足也为“电子榨菜”的入侵提供了空间。许多家长忙于工作,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和引导,学校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。”

学校行动:加强教育,引导理性使用

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教育,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,培养良好的用网习惯。开设相关课程,教授学生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,引导他们理性看待“电子榨菜”,提高自控能力。

家庭行动:积极陪伴,构建良好亲子关系

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陪伴和关注,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,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引导孩子培养阅读、运动等兴趣,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,减少对“电子榨菜”的依赖。同时,家长应以身作则,树立榜样,避免自己过度使用电子产品,影响孩子。

社会行动:营造氛围,提供多元选择

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,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。鼓励青少年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,如体育运动、文化艺术、志愿服务等。同时,应积极开发优质的青少年文化产品,提供多元选择,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。